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回收站不合格稿件 >>人物 >>作家风采和专访 >> 南边文艺网专访签约作家万德才让:文学给了我重新发现世界之美的眼睛
详细内容

南边文艺网专访签约作家万德才让:文学给了我重新发现世界之美的眼睛


1505819602186932.jpg


南边文艺网讯(记者 刘子暄)


编者按:万德才让,南边文艺第四届签约作家,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其作品散见于《参花》《诗潮》《草地》《西藏文学》《青海青年报》《诗歌周刊》等刊物,2017年由南边文艺公费出版散文合集《风向南吹》。其部分作品入选《2016湖南诗歌年选》《青青子衿•中国当代爱情诗选》《文韵流香•签约作家作品年选2016》等书。


问:你与南边是怎样结缘的?《风向南吹》这本书的诞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答:2017年2月,有同学给我发了南边文艺的第四届签聘申请通知。我看到这个通知,心里特别想去申请,大致了解后,让师父杨罗先帮我写了推荐信,结果就成为南边文艺第四届签约作家了。在南边文艺的大力支持下,我取得了不少成绩:第三届“南边文艺杯”中获得“热度作家奖”、年底获得了南边文艺“2017年度十佳作家”称号、“2017年度人气作家奖”等。

 

南边公费出版了我和南边文艺其他三位签聘作家的散文合集《风向南吹》,这是我之前没有想过的。每一个写作的人都希望有一本自己的书,我也不例外。之前一直是写诗歌,有助于凝练语句。那次看到南边为出版这本书而征稿,算是我开始写散文的推动力。没想到南边把这个机会给了我,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鼓励和肯定,在这感谢南边。在这本书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关于故乡的。我想让我的读者了解我的故乡,从而了解我。


3.jpg

 

问:爱好文学的人心思都非常细腻,热爱生活,可以谈谈你是怎样开始文学创作的吗?

 

答:我出生在美丽的青海,可能跟故乡的自然环境有关系。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周围的同学也跟我一样喜欢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那时候我还没有掌握汉语,很多时候都是用藏文抒发自己的感情。高中进了汉族中学后,我慢慢用汉文写随笔、日记。在这里我想感谢我高中的汉语老师,她一直鼓励我学好汉语,并且不断激发我的勇气,鼓励我创作。今天的成绩与收获,与她的教导不可分离。直到大二,我才开始尝试发表作品。到现在,我顺利地发表了上百篇诗歌和散文在各类文学期刊和高校校报、文学选本等书上。

 

没来湖南大学之前,湖南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世界。我从小在青藏高原长大,心中生来装的可能就是大山给我的豪放、草原给我的广阔、寒冬给我的粗暴、白雪给我的朴素。向来就缺少那种南方温和的情怀,在冬天我尝试着用绿叶来在心里重塑一种不一样的美。值得一提是:巍巍的岳麓山和其怀抱里的岳麓书院。每爬一次岳麓山,进一次岳麓书院,都会找到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感触和美丽。虽然这种美丽与故乡不同,但是会有同样亲切的感觉。这里最终成了我的另一个故乡。我希望以后不管去哪里,都能找到契合自己心灵的“故乡”!

 

问: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人生经验和创作灵感,从而会在读者面前展现不同的文学之美。你一般都会怎样酝酿或者培养这种创作灵感?

 

答:第一、说到灵感,我觉得它是一种隐形的眼睛。你创作的所有的源泉应该要靠它。我们要放飞自己的灵感,能试着让它禁锢在某个范围内,就像彭见明先生所说:“艺术的创作需要无限的想象力。”第二、灵感跟自己成长的环境和经历的事情有关系。我觉得创作的灵感,或者说这种隐形的眼睛,来自身边点点滴滴,来自无限的想象,来自书籍的缝隙。

 

问:你是一个理科生,但是对于文学这么热爱,发表了这么多的文章,有如此细腻的感情。在大学里,其实跟专业不符的事情,我们花的时间会相对比较少,但你取得的成果很多,这个你是怎么协调的呢?

 

答:首先,我从小都对历史和政治这类科目不太擅长。再者,对于青海这样科技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来说,某种程度上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很迫切,所以我有这个义务去钻研我的专业领域。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会放弃了学习文学。其实文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你留心,你会发现,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文学活动。对我来说,有灵感的时候,我会好好记录。至于内容好坏,之后可以改动。学工科的路上,有一种学习文学的兴趣,犹如一种调节剂,会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2.jpg

 

问:每个写作的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影响他们一生的书籍和作家。那么对你的成长有影响的作家有哪些?他们的作品又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我觉得写作考察的不单单是一个人的文采,更多的是他的思维方式、人文素养和情怀,以及一种跟生活的沟通能力。对我有影响的作家有很多,如:杨志军、王小波、路遥、普希金、尼采、觉乃云才让、陈丹青、周国平等。杨志军的《藏獒三部曲》,觉乃云才让的《角受伤的牦牛》,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这些作品都是我初中时候看的,那时候看这些书一方面是为了学习汉语,一方面是自己了解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构思以及表达方式。到了高中和大学后我接触到,像王小波、普希金等文学名人的巨著,尤其是陈丹青和周国平,还有尼采等。我个人的体验是:喜欢文学,既要读文学方面的书,又要读哲学等其他方面的书。

 

问:我看你的作品时,会有与自然相通的感受。你是怎样看待自己作品的风格?

 

答:我一般更喜欢写诗歌,刚开始只会写通俗易懂,直抒胸臆的诗。写这种诗歌可以很透彻地表达一个人的情感。可是从某种程度上又会觉得太过简单。可能离诗歌的本意有些距离。我看过那种朦胧的诗歌,但是就像王家新诗人所说的,“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既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又要跟时代的需求对接。”现在,人们不太乐意为了读懂一首诗,专门去学习它的表达方式。我觉得要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平衡,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当年诗人汪国真的“热”,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时代对诗歌的需求。


1.jpg


附作品:



爱你,等于拥抱世界


我重新做回了孩子

把世界的面孔当成妈妈的微笑

此刻,脚下的土地

犹如在掌心,又像是在心头

亲吻一个季节、一个世纪

一群生命、一种声音

都是获得爱的过程

发现,当在一个地方

不关心方向的时候

那里便成了我的家

所有生命都是宇宙的秘密

生命认识生命、生命追踪风情

不仅是在探索秘密,更是创造秘密

徘徊与行走间

我最终发现

面对,大半个中国时

拥有一个微笑,便足矣


一条江,让我思绪不断                       


一阵南风,把我吹到江岸

眼前漶漫,可心肝贴在波光

那便是一场千古断肠的痛爱

悄然,为南流的河水寄去泪水

蓦然,为失色的石头立下行程

 

古老的城墙下,如今青草葳蕤

石头背面,雕刻的文字模糊不清

用一个秋天,江水好似冲刷了

所有深刻的记忆和故事

夜空淡然,星星依旧燃烧

抑或群鸟的翅膀在飞舞

抑或云霞的彩带在飘荡

此刻,时间折叠在一抹皱纹里

给过去,亲自写一段相依之歌

 

叹息,是这段时间最后的叫声

行囊中堆满零碎的誓言

沿着这条河,我沉入江底

寻找,一抹无法掩盖的影子


喝不尽的乳汁                                                      


至今,才发现

我一直活在一个女人的背上

那是宇宙的起源、文明的土壤、太阳路的指南针

还有一串乳汁,万条分支

孕育金字塔、圣经、八万四千经……

 

翻开睫毛,认真寻觅一团丢失的

珍珠——曾从女人的胸中诞生

丰满的乳房啊,撑起太阳和月亮

喝不尽的乳汁,沿袭

简单的生命和复杂的灵魂

  

水中人


时间始于水,水干了,时间停滞

游泳的人,忘了水的颜色与营养

自己的寿命,几乎在一个泡沫里终结

风已经第二次吹干雨露

等下个晌午,这里满会是人进化的鱼

一副淡漠的脸色,在水里如此荒唐

眼睛眺望蓝天,见不到的

便是水的面积

水终于时间,人也如此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