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回收站不合格稿件 >>人物 >>作家风采和专访 >> 南边文艺第三届签约作家丨高娜
详细内容

南边文艺第三届签约作家丨高娜

个人简介:高娜,南边文艺第三届签约作家,19955月出生。江苏省徐州市人,现就读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代表作《我的母亲》获得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德之行,人既成》获淮安市“修炼八字真经  矢志成长成才”二等奖。

 

创作手记: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展示,期待高山流水的共鸣。处处景语皆情语,一花一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艺术来源于生活,不一定高于生活,只有将生活的细节尽显笔端,还原其最原始的形态,方可驾驭更高的头衔。

 

代表作品:

 

浅谈萧红

―观毕《民国三才女》有感


 高娜


看罢民国三大才女中的林徽因和萧红,还剩一个张爱玲。本来是冲着林徽因和张爱玲才去看的,却在萧红这里歇了歇。不得不说她的生平事迹更让我惊叹和惋惜。
相比与林徽因的童年,萧红更显得凄惨、心酸的多。当然林徽因也有她童年生活的局限,可是她有宠爱她的良师益友般

父亲,而萧红却只能从祖父那里体会到人间竟还有一点温情。而那仅有的温情,也在不久后随着祖父的逝去永远的离开了萧红。在萧红的记忆中,她的童年是冰冷的,甚至是被自己憎恶的。说的严重一点,是有那么一点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意思。在那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她如何能像正常人家的小姐一样?如何能明媚的面对日后的人生?也正是这段不幸的童年经历注定了她敏感多疑却又孤僻自尊的性格特点,注定了她日后的情感和生活不会一帆风顺。

由于种种冲突,萧红很早就离开了封建思想浓重的家庭,也可以说是与家庭决裂,赴哈尔滨求学。可是没有家庭的支持的她很难维持生计,再加上没有按照家人的意志和汪恩甲在一起,反而与自己的表哥陆振舜“私奔”,更加剧了族人对她的冷眼和歧视。没有亲人祝福的结合注定是不可能幸福的,果然,断绝了生活来源的陆振舜最后还是离开了北京,离开了萧红。最后,不得已,萧红只能找汪恩甲,于是两人在东兴旅馆发生关系,而她,也开始一步步走向感情的漩涡,慢慢的无法自拔,直至沉溺在感情的世界,遗憾终生。

作品中将萧红的悲剧命运与她的敏感多疑又自尊的性格相联系,不无道理。其实从一开始与汪恩甲的同居就已经有所暗示,她确实对男性存在一定的依附心理。如果她足够强大,就不会有勇气脱离家庭的帮助却又在外寻求被自己“抛弃”的“未婚夫”的帮助,也许有人会说是环境生存所迫,可是难道她没有想过背离了自己的家庭就会有这样的后果吗?我想不通的是,她怎么有勇气向被自己“抛弃”的人寻求帮助呢?她在与人交流中将萧军称为自己的“第一任丈夫”,一方面可以见得她与萧军几年感情的深厚,可另一方面也显出了汪恩甲在她心中的地位。生活,真让人为难!如果说陆振舜算她的第一段感情经历,那么第二次也因汪恩甲的离开失败了。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她和萧军两人的经历。他们可以说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两位巨匠。也许,苦难真的可以锻炼一个人,磨练一个人,最后,成就一个人。经历了重重苦难的两个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也许是因为感激,也许真的欣赏他的才情,反正,她是心甘情愿的嫁了。而他也为她的聪慧才学折服,欣然接受。可是,相爱很容易相守却是那么难。两人生活在一起久了,很多矛盾也就渐渐显露了出来。萧军行伍生活惯了,加上天性粗犷率直,难免会于无形中刺伤她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也许一开始萧红还是愿意忍耐的,可是当她的忍耐到了极限,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分开不远了。当然,性格方面的相异并不是导致二人最终分手的唯一原因,还与萧军的多情有关。作品中提到过,萧军与陈涓有过暧昧关系并被萧红发现,不仅如此,当二人感情明显出现问题,在萧红去日本调整情绪的时候,萧军竟同自己朋友的妻子许粤华暗胎珠结。也许真的像张爱玲说的那样,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两朵玫瑰,有的甚至更多。那样的萧军,让她又爱又恨。然而当她对他的忍耐到了极限,也就是她们说再见的时候,即便知道自己怀了萧军的孩子,她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放手,和端木蕻良在一起。和萧军不同的是,端木不会明目张胆地批评她的作品,相反的,他欣赏她的才华,这让萧红在心理上得到认可与满足,自然而然地与他亲近起来,再加上端木阴柔温良的性格,和之前的萧军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使得她和端木慢慢走近。端木确实给了萧红几年相对平稳的生活,这也算不错的了。

在萧红的创作生涯中,不能不提的一个人当属鲁迅。在萧红最失意落魄的时候,是鲁迅给了她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让她能够在创作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也是鲁迅给了她方向的指引,让她在文艺界展露头角,当然,归根结底的还是她出众的才华。从小得不到父爱的她,在鲁迅那里也得到了些许安慰。他不仅是他事业上的领路人,更像慈父一般关心着她。在日本的时候,在病中的鲁迅还关切的询问许广平关于她的消息。而鲁迅在的时候,她也会像女儿一样和萧军一起经常去看望鲁迅,陪他聊天说话。当远在日本的她听闻鲁迅逝世的消息时,还不敢相信,直至确认才放声痛哭。随后发表悼文,以表情义。回到国内后,还亲自去鲁迅的墓碑前看望他。

童年的经历充满的阴暗与悲戚,在个人情感上又经历了多次背叛,不得不说她受了太多苦难。但是换个角度,也正是那些苦难成就了她,成就了《呼和兰传》和《生死场》。可以说没有那些经历就不会有作品中那些情感的真切流入。这样一个被赋予才华的女子,仅三十出头的年纪就香消玉殒,莫非真是天妒英才?也难怪病榻前的她自叹:生前遭尽世人冷遇白眼,不甘!不甘!她还有未完的“红楼”,怎能安心与蓝天碧水永处?也许离开也是一种解脱,超越了生死,在遥远的天国就没有苦难,没有背叛,就可以再见祖父,重温那消逝已久的温情。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