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回收站不合格稿件 >>人物 >>作家风采和专访 >> 南边文艺第三届签约作家丨丁慕涵
详细内容

南边文艺第三届签约作家丨丁慕涵

个人简介:丁慕涵,南边文艺第三届签约作家,1997年10月出生,北京人,现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热爱写作,有个人的微信公众号“慕语涵暄”。

 

创作手记:时间总是无情的,会悄无声息地抹去我们曾经存在的痕迹。而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捕捉到一个个精彩,将它们镌刻下来,成为永恒。我爱书卷中的点点清香,爱流淌于笔尖的丝丝墨痕,爱把那些或快乐或忧愁的事情记录下来,分享给你,也留给自己。

 

代表作品:


 

丁慕涵(慕语涵暄)

 

“瓦来自泥土,历经火炼,是土里长出的硬骨,是火中飞出的凤凰。”瓦——朴素,内敛,平淡无奇。可我独独钟爱它,爱它身上所赋予的文化内涵,爱它低调的奢华,爱它所蕴含的生活气息。

还记得……

那时候,瓦中有堂皇。经过火的淬炼与水的洗礼,瓦中贵族琉璃瓦脱颖而出。帝王专用的金灿灿的黄色,代表着不可侵犯的皇权;翠色欲滴的绿色砖瓦,昭示着地位崇高的王府贵族;正统严肃的青色主要用于祭祀建筑,象征青天;朴实无华的黑色则多出没于帝王园林中的亭台楼榭。不同颜色的琉璃瓦,一样的华丽夺目;不同式样的琉璃瓦,一样的精巧别致。它们静静地沐浴在阳光里,周身泛起粼粼光芒,于古朴中见意境,于平凡中见卓然。想像着工匠们夜以继日雕琢它们的模样,凝视着瓦中涌现的工匠精神,我的心中泛起了丝丝感动的涟漪,我的脸上洋溢着骄傲自豪的笑容。

那时候,瓦中有生活。灰黄灰黄的瓦片,排着队躺在家家户户的屋檐上,为人们遮风挡雨。瓦下,母亲亲手烹饪了佳肴,令人垂涎欲滴的味道顺着参差瓦缝,如云雾一般在空中缭绕,温暖了萧瑟的秋,融入了孩童的心。瓦上,雨水笑着闹着,沿着瓦垄淌到了屋檐一角,汩汩而下,构成了瓦的节律交织在孩子的笑容里。瓦中的简单,快乐与恬淡,共同构建起了一段幸福的时光,编织成了美好的生活。生活被寓于瓦中,才有了最质朴的滋味。有瓦的地方,是有爱的地方;有瓦的地方,是叫做家的地方。

彼时,此时。后来的一天,瓦的生活被强行挤入的钢筋水泥打乱了,瓦在城市中走投无路了,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迷失了。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很难再在大街上找到那熟悉的瓦,很难再找到它独有的富丽堂皇之美,很难再找到它身上盈满了的家的味道。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像澎湃的潮水,滚滚涌动着,配以霓虹闪烁,亦真亦幻。相较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相较于膏粱文绣,侯服玉食,瓦那小小的物件,它缺少现代元素,没有珠光宝气,不够稀有贵重,却气韵悠扬,摒弃了浮华喧阗,承载了千年的的历史,遮挡了四季的风沙,阻止了雨雪的侵袭。它默默无闻地伫立在那里,不奢求一分赞扬,低调地散发着中华文化的光芒,蕴藏着朴实中的华美,彰显着家的存在。这样美好而伟大的瓦啊,你叫我怎能不爱它?只可惜,我很难再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找寻到微不足道的它的痕迹了。

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我漫步于北京的胡同,一个不经意的抬眼,我怔住了。是瓦。它拖着残损的身躯,坚强地屹立在破旧的屋檐上。我看到了,看到了它傲然挺立的身躯,看到了它极富尊严的微笑。是啊,它怎么可能让我失望,它怎么会在时代的十字路口迷失。它身上背负着的沉重的包裹,激励着它站起来,勇敢前行。

时代踩上了风火轮,横冲直撞一路向前。我们习惯性选择用无价之物换取有价之物,看似繁华更甚,实则失去更多。想起那顽强的瓦片,试问我们自己,当初我们创造出了精雕细琢的它,如今我们为何不能去保护它,同它一起承担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城市的发展应与文化的坚守相辅相成。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共同去认同它,热爱它,需要我们的善待与呵护,需要我们给予它们生命的延续,需要我们让它迷人的香气弥散在每一代炎黄子孙的生命里,贯穿始终。最终,如瓦一般,这些文物与它们身上所承载的文化,会在时代湍急的河流中稳住步伐,笑到最后。

那时,我们还能琉璃瓦下谈古,古色阳关空奏。夜雨绵绵,我们还能隐隐听到苏轼频频移床时“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理解他萦绕心头的客愁。我们还能领会到文革时期,北大教授傅鹰在遭受批斗时吟诵李商隐的一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以抒不平之志。我们还能听雨打在瓦上清晰入耳的声音,听这当属于中国的古老音乐。我们还能走近如瓦一般的文物,感受它们身上厚厚的光辉岁月,体会它们身上夹带的情感与文化。传统文化的气息,韵味千古,不枯不灭。

    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我坚信,下一次我再见到它时,恰逢花开。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