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回收站不合格稿件 >>人物 >>作家风采和专访 >> 南边文艺第三届签约作家丨邓元堂
详细内容

南边文艺第三届签约作家丨邓元堂

个人简介:邓元堂,南边文艺第三届签约作家,瑶族,1989年11月生,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人,现供职于昆明市西山区开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品散见于《阳光》《广雅》等校院刊物,曾获云南民族大学第七届“阳光致远杯”征文比赛散文类三等奖,擅长小说和散文创作。

 

创作手记:文学是人类的另一个世界,它通过文字的构造,艺术的塑造,形成了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在文学世界里,浓缩体现着人类现实世界中的关系、言行和欲望,寄托着人类的愿望,传播着人类的思想。文以载道,思以见文,人之足迹可见于文,人之所需可取于文。

 

代表作品:


世外桃源

 

邓元堂(盘玄霄)

 

家就在那山坳里,喝着清净的山泉,吸着纯净的乡土气息,憨厚、纯朴、善良就在这里生根。爱就在那田野中,古朴的村落,雄伟的大山,这里是梦想的开始。梦就在那大山间,弯弯的小道,静静的溪流,这里送走了一批批勇敢的山里娃。忘不了的乡村,离不开的大山,神奇的梯田,温馨的家园,我梦想开花的地方。

生于此,长于斯,我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依恋。

曾记得,家里长辈述说过,我们为何落脚此山间。

祖辈们那时的漂泊,那时的生存,那时的山情水恋,魂牵梦萦的往事,在我这个异乡都市生活的山里青年脑中盘萦缭绕。

祖辈们翻山越岭,沿溪跨沟,爬坡穿林,万里迢迢,来到这崇山峻岭之间的哈尼山乡。

这里的大山高大雄壮,就是愚公再现也无法再移。山连着山,河水绕着山脚,大山牵着小山,小山依着大山,重重叠叠,如同整齐排列的队伍。树木苍劲,犹如擎天大柱,叫人望向树顶颈痛随来。山草直立,微风吹来,形成的草波如同海浪由中心层层向外扩散,妙如围圈少女翩翩起舞。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溪中自由自在玩乐。山间湖水静如明镜,照现蓝天白云,草木山石之原型。

这里是滇南山区,短暂的冬天干而烈,昼夜温差较为悬殊,夜里叫人梦里都想蒙头取暖,白天却晒得人面土黄。断了地气的草木,三天两头,也便枯黄遍地。

记得大伯说过,前辈们来到这里,依然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他们每迁到一山,那里的草木总要遭殃。

祖辈们依仗着得天独厚的节气,入冬之初便挥斧砍劈草木,经天火烤干之后放火焚烧。并在年前翻土填埋火灰,年后松土疏通土里氧道,等到春雨来时,撒种入土。于是到了秋收时节,山间便呈现出如同黄金般的山地旱稻,在秋日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芳香山间谷中十里飘飞。

如此壮美山稻景观,估计收入匪浅。但事与愿违,祖辈们仍然未能走出四季之末的断粮时期。幸好生在南国,山间谷中,沟旁河边,总会在人们最需要之时给予山菜野薯。所以即便谷粮短缺,也很少有人饿晕饿倒。

先于我们驻足于此山间的居民是哈尼同胞。他们很少迁移,这或许是由于勤劳智慧的哈尼人民的杰作——梯田,深情地将他们留住吧。

提到梯田,人们首先想到的定是元阳梯田。可别忘了,元阳是属于红河的,梯田是属于哈尼族的。

据长辈们所叙,哈尼同胞们一进山里,便搭锄锋刀,大挖土层,凿沟疏水。于是在座座大山之中,形成了犹如天梯般的梯田,一台搭着一台,沿着山脉,像是连通世外天庭。

水到渠成,梯田堆埂蓄水,由此构造了山间的奇特美景。

坡中成田,田中积水,白天散发水汽,带去泥土芳香,白云闻鲜赶来,落脚山空。夜里,梯田水清银色,洗照明月,星星也带着微笑齐聚山间。

四季轮回,山间梯田风光也变景替现。春之初,黄牛田中拉犁拖耙,人们插秧欢歌,女唱男和,古朴民歌之声如同海浪山间传送。夏来之时,天蓝阳娇,草绿木青,稻秧健长,天地蓝绿相接。夏秋之交,青山渐变金山,黄稻飘香十里,蜜蜂千里赶来稻间欢歌,彩蝶翩舞,间歇稻杆。田边沟里,蜻蜓点水,谈情说爱。雄鹰空中长久驻翅,只为多赏这黄稻一眼。

滇南山区,冬天无雪亦无冻,归家学童田间追赶泥鳅,摸寻田螺。童歌突响,田中小鱼如似急切去会趣童,在水中乱窜。

如此壮美山间佳景,不亚于陶潜的世外桃源。然而,身在都市,思乡心切,却不能长风破浪一夜归去,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望着明月抱枕怀念。

人人皆爱登上山顶,面向梯田,放声大吼,以表胸襟之开阔,释放心中之积垢。但当我们驻足山间,漫步穿梭于山中村间之时,便会体察到异样的民俗,异样的人情。

我未赶全程经历前辈所叙岁月,沿山沿河刀耕火种,挖田凿沟蓄水种稻。但我生于此长于此,此山此水,此村此人,都与我结下了不解之深情。

这里世居着哈尼族、彝族、瑶族、汉族等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依生活,情同手足。而哈尼同胞占据着相对多数人口,所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哈尼山乡。勤劳勇敢的哈尼同胞创造了神奇的梯田,影响着周边的兄弟民族同胞,使得各族兄弟民族同胞在此山间有了长期健康和谐生活下去的谷粮之源。

每个兄弟民族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语言文化。

热情的哈尼同胞,丰盛的长街古宴,节日到来,县城街道长排桌椅,酒菜多样,主人欢歌起舞,吸引着世界各地友人前来拜会。豪情的彝族同胞,狂热的火把节,凝聚着民族力量,交流着他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强化社会和谐。稳重的瑶族同胞,古朴重世的成人礼——度戒,承载着世人责任,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肩挑担当……

各个兄弟民族多彩多样的婚嫁习俗,传宗尽责;黑白为主的民族衣着,银饰彩条挂满身带;还有山中采茶的姑娘们,头戴斗笠,身着便衣,美若天仙,歌随茶香,飘绕山间。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这山间又一道靓丽景观。

我生于此山间,长于此境中,打小便随长辈窜村走邻,访友拜年,那真诚热情之交,叫人心暖不已。

一路学程之中,同样少不了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各族同伴的左右陪伴,我们曾朝夕相处,同窗共邻。学童之期,校园生活,我们曾共享酸菜,同用毛钱,彼此忘却民族身份。

当然,大山怀抱里也时常游荡着山娃的身影。草木青葱的大山沟谷里,刻下了我们一同觅寻野果采摘野菜的身影,回荡着我们一同歌唱与欢笑的余音。清澈奔流的小河边小溪畔,深深地留住了我们的小脚丫。弯曲有型的梯田里,再现着我们追赶小鱼的身手与沾满泥巴的可爱脸蛋……

如今岁入青年,离开大山,谋生于都市,暮然回首,大山如此伟岸,小河那般清澈,童年那样多彩,邻里村间此般融洽,一切那么令人向往。

此山此水,此景此情,此地此人,用我三辈时日也难以言尽,用尽我的言语也难以表达。

这就是我大山里的家乡,我成长中的世外桃源,我梦想开花的地方。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