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人物 >>青年风采 >> 南边文艺李新龙:我是黑土地的孩子,想送你几朵刚开的花儿和一首新写好的小诗。
详细内容

南边文艺李新龙:我是黑土地的孩子,想送你几朵刚开的花儿和一首新写好的小诗。

时间:2021-11-18     作者:南边文化艺术馆创作研究室【原创】

图片1.png


李新龙,中共党员,辽宁朝阳人,笔名東篱花匠。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青年楹联研究会会员。2019年7月受邀赴成都巴金文学院出席第三届全国青年文学高峰论坛系列活动。作品见于《作家世界》《青年作家》《中国作家网》《中华诗词》《中国楹联报》等。




南边文艺网: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发地参与文学写作的呢?在追求文学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难点你是如何克服的?

李新龙:在童年时代我就和文学结下了缘。记得当时看的第一本书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的《西游记》,彩绘大字注音版,到我手里的时候已经逸失了很多页,尽管是一部残书但也读得津津有味。其中更吸引我的是书中的章回体题目,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可能在那时起就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上中学的时候我的作文写得还可以,老师经常会拿到隔壁班当作范文来读,当我的作文穿过班级的窗户钻到我的耳朵里的时候心里也会暗自窃喜好一通。后来野心大了起来,就不太满足于此,尝试着把自己的所想、所见、所知、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投稿、发表,甚至还能赚稿费、获奖,慢慢的就一发不可收拾。自发参与写作就应该是在这一阶段。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在追求文学的过程中,能正确认识自己很关键,说难其实也不难。通俗一点说就是得清楚自己能吃几碗干饭,眼高手低就会贪多嚼不烂,自矜功伐反而十分矫揉造作。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人外有人,多拜几个师父不丢脸。修身立艺,正确认识在自己,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知道自己是什么段位,保证方向正确,有人骂你你别听,有人夸你你别信,这样就行了。

 

南边文艺网:文学创作的风格常常带有作者自身经历的烙印,有什么特别的生活经历对你的文学创作风格和内容产生过重要影响吗?

李新龙:创作风格是文学作品生产者艺术创造力稳定、成熟的标志,在语言形式和文体形式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一无二特征。从这方面来说我还没有正式形成属于我自己的风格。谈到生活经历,我是在辽西一个叫刀尔登的小镇长大的,属于地地道道的东北农村孩子,从事写作也纯属业余爱好,用东北二人转剧团的行话来讲,我是唱“梁子戏”的,和科班出身唱“谱子戏”的不是一个路数。经过系统训练的朋友在技巧上会更胜一筹,对于我来说毫无技巧可言,我就另辟蹊径,“诗词不在学问处,自然中来最自然”算是为自己开脱了。也并不是说从农村长大就不好。相反的,我认为农村反而是一座富矿,有太多的宝藏值得去开掘。青纱帐里的虫鸣,豆角花上的黄蜂,篱笆墙上的大公鸡,日暮枝头的寒鸦,口口相传的故事,农家院里的锅碗瓢勺交响曲都值得收入创作素材库,等时机合适的时候再让这些符号一一再现,也是另种收获、另种感觉和味道。

从创作内容上来讲,我更愿意去写底层人民的生活。不论是写诗词、散文随笔还是歌词创作,都力求真实,不谄媚、不做作,然后再捎带上一些哲理意味,有时甚至是讽刺,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就像我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年文学高峰论坛再在会上所说的:给小孩子写故事是为了哄娃娃快快睡觉,给大人写故事是为了唤他们速速醒来。尽管我的阅历不是特别丰富,我尽量把有限的阅历融入进更精彩的故事中。

  

南边文艺网:文学创作需要灵感,你认为如何能够让自己不断产生新的灵感?

李新龙:我说灵感会主动来敲门找我,不知道你会不会信。有的时候在床上躺得好好的突然就有了灵感,有了创作热情,那就得即刻翻身下床执笔属文,生怕翻个身的功夫这个好的想法就一闪而过了。与主动找灵感的作者不同,一般都是灵感主动来找我。但灵感也不总主动来,有的时候她好久不出现,就急得我到处找灵感。去书里转转,到菜市场逛逛,在街边站站,去百货大楼、医院、车站看看,和上了年纪的人或者街边小贩聊聊天,有趣、有料、有品、有用的灵感又火光电石般闪现,你瞧,灵感这不又主动送上门了。

 

南边文艺网你是如何接触到南边文艺的,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李新龙:具体是怎样的缘起,由于时间太久远了具体的事情已经记不清了。说起来还要感谢“南边文艺”,正是因为加入南边以后我才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大高校的文友诗朋和导师,才有机会、有条件加入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也为我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青年楹联研究会提供了一定帮助。在此一并谢过,感谢“南边”! 

 

南边文艺网:你曾参加过第三届全国青年文学高峰论坛,能谈谈当时的感受吗?

李新龙:那是在20197月末,我记忆犹新。我726号五点钟左右就到了成都,正值三伏,一下车热气蒸腾,一个东北人哪见过大西南这架势,一下子汗流浃背,腋下如泉涌。被组委会安顿在酒店后,先是在主会场巴金文学院逛了逛,沫若艺术馆、文殊院也遛个够。论坛开了三天,各种口音的人都有,不乏硕士、博士、高校导师、业余写手、职业作家,各行各业热爱文学的人相聚一堂,大家自由结组、畅所欲言,联谊、晚宴、联欢,火爆异常,用成都话讲:巴适得很!由于事前买好了返程的票,29号不得不离蓉返津,不然真想到青城山、都江堰、杜甫草堂看一看。有收获也有遗憾。




返回顶部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