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回收站不合格稿件 >>人物 >>作家风采和专访 >> 南边文艺网专访签约作家刘圣文:用文字慰藉生命
详细内容

南边文艺网专访签约作家刘圣文:用文字慰藉生命

(策划 杨晶莹 实习记者 秦小梅)刘圣文,南边文艺第二届签约作家,江西赣南客家人,现居会昌。系透世文学社创始人、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会昌县作家协会会员。《中学生》杂志校园记者、数十家社团顾问。

文章见于《半月谈》《南边文艺》《中学生》《岚山文艺》《西安商报》《南苑》等。现就读于会昌三中,任学生会主席。爱旅行,好摄影,一直在路上,已一个人背包走过十余座城市。



 

诗意创作铸就文学梦


文艺不是矫情,而是虔诚的、善良的、诗意的、清新的,用纯白的心灵,扑捉暖风里散发着阳光味道的布裙子,还有一双可踏向远方的帆布鞋。

——刘圣文 《文艺的心从不孤单》

 

据了解,刘圣文在2014年初进入网络文学圈,与朋友一起经营文学网站,做APP、微信公众号,期间还创立了透世文学社。2015年初,放弃文字媒体,开始投入写作。2016年,他陆续在《南苑》《岚山文艺》等杂志发表文章,近日还出版了新书《行走是一种信仰》。

刘圣文认为,文字是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他初涉写作时侧重阅读韩寒这类比较“极端”的作品,以至于写作初期文章显得消极黑暗。而语文老师告诉他,这个社会需要正能量,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在老师的引导下,他把阅读的目光转向毕淑敏、龙应台的作品,开始写一些随性自由的乡土纪实文字。

“文字是我生命的慰藉,是我身体里有机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提到文学创作在他生活中的地位时,刘圣文如是说。在他看来,自己是越长大越孤单的,随着时间增长文字也越来越离不开他的生命,只有在文字的世界里才能自在地遨游,将自己的所想所感尽情抒发出来。

 

潜心阅读孕育写作情


对于写作体裁,刘圣文说自己写散文、随笔居多,偶尔也写诗歌。他提到,自己的散文因注重细节,取材于生活,能触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的共鸣。因为自己来自农村,社会生活体验颇多,平常也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思,作品的乡土气息比较重。他也爱旅行,从2014年开始便一个人背包去旅行,独自走过了上海、广州等十几个城市,这些经历也成为了他写作的重要素材。

平日里,刘圣文的学业也很繁重,对于学业和创作,他认为二者并不冲突,自己学习时就认真学习,创作时便潜心写作。课余时间看看课外书如文集、杂志一类,为了方便自己阅读,他在书桌、抽屉甚至枕头上都放了书。在他看来,多阅读可以使心灵更开阔,不局限于高中范畴的拘束,开拓新的写作境界。

在刘圣文眼中,文学创作需要长时间的沉淀,而现如今网络文学兴起,对传统的纸媒写作是一种挑战。他主张坚持初衷,立足初心去创作,多积累生活素材写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他时刻向着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出发,希望用文字构建理想国,把自己的思想传递出去,带给更多人温暖和正能量。

 

感悟文学吹起南边风


刘圣文,笔名独孤圣文。当问及笔名含义时,他解释道刘姓有一部分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由独孤氏演化而来,独孤圣文便是刘圣文。此外,他认为独和孤是一个人的意思,意味着孤独。生命本是一个人的旅程,一个人孤单地成长,一个人寂寞地死去。他更享受一个人的旅程,一个人去体会生活的乐趣,去领悟文学的魅力。

刘圣文,系南边文艺第二届签约作家,据悉,他早在南边文艺成立之前就对其有所了解,并于2015年1月签约。他提到,自己在加入南边文艺的一年多里,文学素质和自身的创作水平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在这里能和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文学,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对于南边文艺现在的发展,他觉得就当前的形势而言,南边文艺的发展状态是相当不错的,第二届“南边文艺杯”全国作品征集活动也在有序进行。此外,今年南边文艺出版书籍的氛围很浓,这是对大家写作的肯定,同时也是南边文艺不断发展进步的象征。

一个瞬间,灵感的无数次的闪现,生命情感的万千感受,一些感想附注于文字,希望让生命更体现真实,心境更能宁静与安然。文字,总是忠诚地守候在成长的路上,成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慰藉,在每一个孤独的清晨抚慰着寂寞的心灵……(策划 杨晶莹 实习记者 秦小梅)

 


附作者散文一篇,以飨读者:

 

伢子,回来,回来

   

上个月回老家,是为了去看望久别的阿公阿奶的。自从那年离开这个村庄后就一直很少回去,原因是爸妈平时工作挺忙的,我休息的时间也比较少。于此,对这个小村庄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漠,对这里许多的人们,更是凭着儿时模糊的印象。

虽说我的童年是这里度过的,可不知为什么,我竟然一点儿也没有像在外游子那样,有着急切浓烈的乡愁,在平时更是从不提及。

回到这个曾经养育自己长大的地方,我竟下意识地告诉自己走错了回家的路,但是看到阿公阿奶迎接的笑脸,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是自己太久没有回来了。村庄早已不是以前的模样了,原来的土坯瓦房,基本都改造成了混凝土平顶房,原来坑坑洼洼的泥石路,也全部铺上了水泥路面。偶尔几缕袅袅炊烟、公鸡打鸣、小鸟啾啾,散发着乡村独有的泥土气息,更烘托出村庄的安详和静谧。

阿公阿奶热情地帮我卸下背包,我顺手拿出他们最爱的“桂花糕”,他们却深沉地叹气道:“哎,人老了,吃不动了,早几年回来还能吃得动。”看着阿公阿奶只剩几颗发黄的门牙,皮肤干瘪枯黄,两颊缩成一粒核桃般,深深浅浅的沟壑纵横,泪水无意识地在我眼眶打转,心中的那份愧疚久久不能自已。想到自己小时候都是阿爷阿奶一手带大的,而如今这么多年来,我却连好好看他们一眼也没有,都不知道他们已经吃不动“桂花糕”了。

我还沉浸在对往事的追思中,阿公阿奶已经准备好了一桌好菜,摆出了碗筷。他们知道我爱吃红烧鱼、荷包蛋、小白菜,都提前弄好了。隔壁的刘婶从厨房出来,客气地拉着我的手:“娃啊,都好久没回家了,来刘婶家吃个饭吧,你爱吃的菜我都知道,早已准备好哩!”刘婶除了苍老了之外没有多大变化,还是那么纯朴和蔼,而我,是真的好想好想陪阿公阿奶好好吃一顿饭,就谢绝了刘婶的好意。对面的张婆也掺和了几句:“文呐,你读的书多,有时间过来教教我家这娃写字吧,刚上一年级嘞。”尽管有些惭愧,我还是应和着点头答应了。

饭桌上,阿奶不停地给我夹菜,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像不是自家人一样。他们还跟我讲了我小时候的事,我一边装作不知道发生过这样的事一边笑得前仰后合,看着他们也跟着乐呵呵地笑了,我的内心高兴极了,真希望他们能够永远保持天真的笑,真诚的笑。说起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都说很好,比以前改善了好多好多,我的心里总算是放心了。

饭后,我绕了这个村庄走了一大圈,为去寻找儿时的记忆,还有阿公阿奶他们生活的轨迹。原来,他们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一样的早出晚归,一样的干着脏苦累的农活,一样要放养各种牲畜,但这也恰恰构成了世间最美的图画。我拿起来手中的单反,记录下这些乡村的本色,是希望自己不要再忘记村庄的模样,想阿公阿奶的时候,也可以拿出来看看。

突然觉得这几年一直生活在城市当中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在一个什么都讲究速度和效率的时代,跟着城市的快节奏,只有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保持着独有的美丽,无须为了挤公交车而烦恼,不用熬夜到凌晨才睡觉。记得初中那时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向往这种安逸、恬静、慵懒的生活。回到这个久别的村庄,不就是如此吗?

临走的时候,阿公阿奶跟我唠叨了好一些话,这次,我听得那么入神,一一回答着。刘婶张婆给我弄了挺沉的一大袋农家特产,我忙着说些感谢的话,内心是既高兴,又觉到一种惆怅,他们不停地叮咛着我,要我路上注意安全啦,有时间多回家看看啊什么的。

上了班车,隔着车窗,阿公阿奶看起来有些落寞,而我,又是如此的无能为力。车开动了,阿奶像个孩子一样憋红了脸朝我喊:“孩子——有时间就多回来看看阿公阿奶。”我反复地问自己:回来?下次回来又是什么时候呢?

透过玻璃,看着阿公阿奶佝偻瘦小的身子,仿佛他们这几年的艰苦生活都历历在目。滚烫的泪水直穿我的脸颊,咽下的不只是离愁,还有剪不断的乡愁。

与村庄别离,就像同初恋分手一般,再见就不知何年。车子转过那个拐角,只剩一团寂寞的黑烟......

离开老家,思绪已模糊了村庄的模样,而村庄,还有村庄的人们,却始终没有忘记我。他们都需要我、期盼我能够经常的回去,与他们分享乡村的景色,与他们分享对生活的那份感受和满足。

生活在城市的这一头,我仿佛时常能够听到遥远

的村庄在呼唤:“伢子,回来,回来……”

seo seo